端午节挂菖蒲的传说故事,源自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,与屈原有关。

相传,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忠臣,他深爱着自己的国家和人民。然而,当时的楚国国君昏庸无能,贪图享乐,屈原多次进谏,却遭到排挤和陷害。最终,屈原被流放到了长江流域。
屈原在流放期间,依然心系国家,忧心忡忡。一天,他听说楚国已经沦陷,心痛欲绝,于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自尽,以身殉国。
为了纪念屈原,楚国的百姓们纷纷划船寻找他的遗体,但始终没有找到。后来,人们为了纪念屈原,便将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。
关于端午节挂菖蒲的传说,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:
屈原投江自尽后,江中的鱼虾纷纷前来咬食他的遗体。为了保护屈原的遗体,百姓们用竹筒装满米粒,投入江中喂鱼虾,希望它们不要伤害屈原。同时,人们还用艾草、菖蒲等植物插在门口,驱赶蚊虫,保护自己和屈原的遗体。
后来,人们逐渐将这种习俗发展成了端午节的传统活动。挂菖蒲的传说便由此而来。据说,菖蒲具有驱邪避疫的功效,挂在门口可以保护家人免受疾病和邪气的侵扰。
在端午节这一天,人们还会将菖蒲、艾草等植物挂在门口,插在床头,或者佩戴在身上,以祈求平安健康。这一习俗代代相传,成为了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。
「点击下面查看原网页 领取您的八字精批报告☟☟☟☟☟☟」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