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门石窟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西南约13公里的洛河两岸,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,与敦煌莫高窟、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。

**简介:**
龙门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,历经东魏、西魏、北齐、隋、唐等朝代的连续雕凿,前后持续约400年。石窟中共有2300多个石窟和10万多个佛雕,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奉先寺大卢舍那佛像和西山十二帝洞。
**历史:**
1. **北魏时期(公元460年-534年):** 龙门石窟的开创阶段,以雕刻精美的佛像和佛教故事为主,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“药方洞”、“宾阳洞”等。
2. **东魏时期(公元534年-550年):** 这一时期龙门石窟的雕刻风格趋向繁复华丽,出现了许多精美的飞天、佛像。
3. **西魏时期(公元535年-556年):** 西魏时期龙门石窟的雕刻技法更加成熟,如“莲花洞”中的佛像雕刻就颇具代表性。
4. **北齐时期(公元550年-577年):** 北齐时期龙门石窟的雕刻规模更大,如“石窟寺”就位于这一时期。
5. **隋朝时期(公元581年-618年):** 隋朝时期龙门石窟的雕刻技艺达到了巅峰,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“奉先寺大卢舍那佛像”。
6. **唐朝时期(公元618年-907年):** 唐朝时期龙门石窟的雕刻以佛教故事和佛像为主,如“西山十二帝洞”。
龙门石窟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,而且在历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。它见证了我国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,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、政治和文化状况。1998年,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
「点击下面查看原网页 领取您的八字精批报告☟☟☟☟☟☟」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