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,又称踏青节,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,主要在每年的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,具体日期根据农历来定。这一节日起源于春秋时期,与纪念介子推有关,下面详细介绍其来历和传说故事:

### 来历
1. **纪念介子推**:据《左传》记载,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时,介子推曾割股肉供重耳充饥。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,为了报答介子推,封他为大夫。但介子推不慕名利,携老母隐居。晋文公为纪念他,下令在介子推逝世的那天禁止烟火,只吃冷食,因此形成了寒食节。寒食节后一天就是清明节。
2. **春祭习俗**:清明节原本是春祭的日子,人们在这个时节祭祀祖先,感谢祖先的恩泽。
### 传说故事
1. **介子推割股奉君**: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晋文公和介子推。晋文公在逃亡过程中,饥饿难耐,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献给晋文公充饥。后来晋文公成为国君,介子推却不愿接受高官厚禄,选择隐居。晋文公为了纪念他,下令在介子推逝世的那天禁火,只吃冷食。
2. **清明上河图**:这幅画描绘了宋代清明节时的汴京城(今开封)繁华景象,反映了当时人们过清明节的习俗,如扫墓、踏青、放风筝等。
3. **柳树传说**:传说清明时节,柳树可以驱邪避灾。因此,人们常常在清明节期间折柳、戴柳、插柳,以祈求平安。
4. **风筝起源**:相传古代有一种纸鸢,人们认为它能带走疾病和厄运。清明时节放风筝,既能娱乐身心,又能祈求健康。
5. **寒食节与清明节**: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,是纪念介子推的一个节日。寒食节后一天就是清明节,两个节日相隔一天,都是纪念祖先和扫墓的日子。
总的来说,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时期,与纪念介子推、春祭习俗有关。在传承过程中,形成了许多富有特色的传说故事,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。
「点击下面查看原网页 领取您的八字精批报告☟☟☟☟☟☟」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