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源于中国古老的传说,主要有两个版本,分别与屈原和伍子胥有关。

### 屈原版本
这个版本最为人们所熟知。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著名政治家、文学家,他主张改革,但遭到贵族的排挤。在楚国被秦国攻破后,屈原感到绝望,于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自尽。为了纪念屈原,当地百姓纷纷划船寻找他的遗体,并投入粽子以喂鱼,希望鱼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。
后来,这个习俗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的传统活动,人们在这一天吃粽子、赛龙舟,以此来纪念屈原。
### 伍子胥版本
这个版本发生在春秋时期。伍子胥是吴国的名将,因父兄被杀而逃至楚国。后来,伍子胥帮助吴王阖闾成为霸主,但后来因为政治斗争被诬陷,最终被吴王夫差赐死。相传,伍子胥死后,其尸体被抛入钱塘江。为了防止鱼虾啃食伍子胥的尸体,人们便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入粽子,希望鱼虾不要伤害伍子胥。
### 粽子的由来
粽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“角黍”。角黍是一种用竹叶包裹糯米和各种馅料的食物,形状像三角形的角,因此得名。后来,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和伍子胥,便在端午节这一天制作和食用粽子。
粽子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,常见的有甜粽和咸粽两大类。甜粽通常以红枣、豆沙、花生等作为馅料;咸粽则常用咸蛋黄、猪肉、鸡肉等作为馅料。粽子的形状也各具特色,有三角粽、四角粽、长方形粽等。
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已经流传了数千年,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「点击下面查看原网页 领取您的八字精批报告☟☟☟☟☟☟」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