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的典故与古代中国的一个传说故事有关,这个故事讲述了晋文公重耳和他的忠臣介子推的深厚友谊。

相传,晋文公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公子,他在位前曾流亡国外,期间得到了许多忠臣的帮助。其中,介子推是最忠诚的一位,他曾经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,以帮助重耳度过难关。
后来,重耳回国即位成为晋文公,介子推也因功被封赏。然而,介子推并不喜欢官场上的争斗,他更喜欢隐居山林。于是,他带着老母亲隐居在绵山(今山西省介休市附近)。
晋文公即位后,为了报答介子推的忠诚,亲自前往绵山寻找他。但介子推不愿相见,躲藏在山中。晋文公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,下令放火烧山。不幸的是,介子推和他的母亲被大火围困,最终介子推为了保护母亲,宁愿自己被烧死,也没有出来。
晋文公得知此事后,深感悲痛和愧疚,他下令将这一天定为“寒食节”,以纪念介子推的忠诚和牺牲。寒食节期间,人们禁止生火,只吃冷食,以此来纪念介子推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寒食节逐渐演变成了清明节。清明节不仅是一个纪念介子推的节日,也成为了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,人们在这一天扫墓、祭祖,缅怀先人。
「点击下面查看原网页 领取您的八字精批报告☟☟☟☟☟☟」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