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地支,又称十二支,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用来记录时辰和表示年、月、日的符号系统。它和天干相结合,形成了六十甲子循环,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五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以下是十二地支及其对应的五行属性详解:

1. 子(zǐ):水
子时,指的是夜半11点至凌晨1点,属水。在五行中,水代表寒冷、流动、滋润等特性,具有向下、向内的趋势。
2. 丑(chǒu):土
丑时,指的是凌晨1点至3点,属土。土在五行中象征稳重、承载、培育,具有向上、向外扩展的特性。
3. 寅(yín):木
寅时,指的是凌晨3点至5点,属木。木在五行中代表生长、发展、向上,具有向外、向上升发的特性。
4. 卯(mǎo):木
卯时,指的是早上5点至7点,属木。卯时,春意盎然,木属性得以进一步发展。
5. 辰(chén):土
辰时,指的是早上7点至9点,属土。辰时,大地开始回温,土属性开始活跃。
6. 巳(sì):火
巳时,指的是早上9点至11点,属火。火在五行中代表热情、光明、向上,具有向外、向上的特性。
7. 午(wǔ):火
午时,指的是中午11点至下午1点,属火。午时,阳光最为炽烈,火属性达到顶点。
8. 未(wèi):土
未时,指的是下午1点至3点,属土。未时,阳光开始减弱,土属性开始衰退。
9. 申(shēn):金
申时,指的是下午3点至5点,属金。金在五行中代表坚硬、肃杀、收敛,具有向下、向内的特性。
10. 酉(yǒu):金
酉时,指的是下午5点至7点,属金。酉时,金属性逐渐加强。
11. 戌(xū):土
戌时,指的是晚上7点至9点,属土。戌时,天地开始收敛,土属性达到顶点。
12. 亥(hài):水
亥时,指的是晚上9点至11点,属水。亥时,夜晚来临,水属性再次加强。
十二地支的五行属性反映了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,是古代中国哲学和医学的重要理论依据。在实际应用中,十二地支与五行结合,广泛用于命理、风水、中医等方面。
「点击下面查看原网页 领取您的八字精批报告☟☟☟☟☟☟」